阶级固化为何进行得更快更隐蔽
图:Raimonds Staprans
既要做到绝对的公平,又在财政可支撑范围内,且教育不能产业化。倒是有个办法,那就是干脆取消所有教育,每个孩子家长自己想办法教吧。在可公开的信息上,彻底抹平了人接受教育的情况,经过十几年,同一批准备走上社会的孩子,你猜这时人们如何仅仅从成长经历上最快速判断所需要的人才?
很显然,一切信息都没有家境来得更有说服力,父母的职业和收入是很重要的考量标准。这不仅仅是因为人们相信有钱有背景的父母更有办法,这背后当然有看不见的人脉关系网在起作用。一项资源,不管是实物还是服务,只要涉及分配就有它背后的规则,不是靠市场就得靠关系。赚钱还可以努力和碰运气,权力的门在哪里一般人是摸不到。
过去全民皆贫这件事还造成了一种误会,以为自己一路过来享受到的教育是最公平的,从破败不堪的农村校舍到稍微好一点的城市再到大城市上大学。然而这个时代的大背景是,多数家庭的贫困程度还轮不到去讲究孩子的教育,孩子有个去处学习认字和算术就行,至于未来能否考上大学就看自己的本事了。
要说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,多数人也没饿着,也能有几件衣服穿,但谁也不会觉得如今的吃和穿上面有了某种“阶级固化”,从而在内心里抵触吃穿产业化。因为这件事已经发生了,一对比能明显感觉到在吃穿上有了前所未有的丰富。所以只要有一些生活带来的现实感大概也能很自然地想到,生活条件稍微变好,人就不再满足于眼前的教育服务,尤其家长们开始有条件把更多精力放在孩子身上。
在条件允许范围内,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去更好的学校。这种很真实的愿望却分化成两种思路,一种家长希望国家能投入建设更多的普惠好学校,一种家长则是花高价送到私立去。
不考虑是否有孩子,仅仅就教育是否产业化这件事来做个调查,我想几乎都不太支持在教育这项服务上进一步市场化。背后的理由应该是比较一致的,很多人担心教育一旦产业化,阶级的分层会更清晰和不可跨越。
这是前面一篇文章的一个留言和我的回复。该评论一点也不奇怪,比较典型,确实符合人的直觉。一旦教育产业化,学校的级别首先就从价格上开始分化,有钱有身份的二代都在高贵的学校,穷二代只能上软硬件都比较差的学校。这在局部早就是事实了。40万一年的私立学校跟打工子弟学校的分化不正是如此嘛。
现在回到我开头的假设,就算国家禁止了一切民办学校,一切教育都是公立的(尽管现实不可能忽略财政能力),那么猜一猜有钱有条件的家庭是不是如释重负,终于不用再为孩子的教育操心了,国家都包办了呢。显然不可能,明着不行,暗着来,无非是请到家里来又或者干脆寒暑假出国再造。一切旺盛的需求被人为阻碍的结果都不过如此。穷人家庭的家长倒是真的放心了,以为大家都在公平线上奋斗呢。
但最严重的后果不是这些,最严重的就是当下这种局面,有钱人可以用钱享受更好的教育,这种教育是奢侈品。也许硬件上的差距是实打实的金钱,然而原本其中的一些理念是否有机会被分享和借鉴呢?是公立教育的不思进取,缺乏必要的真正的竞争,在教育这项事业上无法有突破,因此多数人会以为教育它就是如此。希望在公立的基础上引入竞争,是一种想当然的期盼,因为从来就不存在这样的竞争。目前私立和公立看起来在竞争,实际上是各自开桌各玩各的。
换两个例子,有助于提前理解,主要是想象一下教育产业化未来并不可可怕,而是可爱。汽车普及前是奢侈品,如果当时美国政府不允许福特对汽车进行产业化,有钱人依然高价享受着汽车的便利,而所有穷人恐怕连马车都够不着。再说个我们感同身受的例子,而且也是服务业。如果快递行业依然只能国企把持,多数人今天也依然会习惯四五天到货,因为这就是快递应有的时间。但很显然,巨有钱的人是可以就某些商品要求次日达,就看是否愿意加钱了。也就是如今人们习以为常的服务变成了有钱人专属的奢侈服务。
任何领域市场都是有利于普通大众的,在不够市场化的领域,一般人是没机会的。在供给稀缺的领域,有钱人的办法总是更多。
除了一些国家规定必须要灌输的部分(你懂的)教育就是个服务业,遵循服务行业的一切市场规律。教育的突破创新如今你我想象不到,这本就是一种需要市场去发现的过程。当前就有可以直接快速大众化的,就是直接模仿高昂的私立学校的教育理念,也许有人会说,那是人家老师贵,一般学校请不起。教育还没那么玄乎,如果这样的理念先进,这样的老师值钱,市场就有办法让这样的人才多如牛毛从而降低高不可攀的成本。简单的经济学第一课而已。
最后给大家分享个真实的小故事。北京某区有个比较知名的幼儿园,一个月学费大概6000块钱左右,很受欢迎。今年被慈善的政策变成了普惠园,学费瞬间变成了750块钱一个月,挤破头了,至于谁有资格进呢?你猜吧。供给没有增加,价格巨幅缩水。该幼儿园前阵子搞了一个学期8000块钱的兴趣班,包含了钢琴游泳什么的很多项目,比市面上的同类教育要便宜很多,但没实行两天就被某些家长举报了。
上篇:为什么是英国?
长按二维码关注吴主任